国际关注陕西教授团队再出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陕西科技大学许并社教授团队青年人才郝晓东副教授在Wiley旗下的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EnergyMaterials(《先进能源材料》,最新影响因子25.)发表题为Amorphous/CrystallineHeterostructuredCobalt-VanadiumIron(Oxy)hydroxidesforHighlyEfficientOxygenEvolutionReaction(用于高效析氧反应的无定形/晶相异相结构钴-钒-铁(氧)氢氧化物)的高水平论文。

该研究工作是为解决能源过耗和全球变暖的世界难题,开创氢能源而展开的。电催化水分解产氢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绿色制氢途径,析氧反应(OER)是其关键技术之一。目前,OER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局限于价格昂贵且十分稀缺的铱、钌基材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OE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开发富含地球且廉价的电催化剂,一直是实际应用的重大挑战。基于此,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阳离子交换法制备钴-钒-铁(氧)氢氧化物(CoV-Fe0.28)超薄纳米片的方法,并利用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和研究了CoV-Fe0.28纳米片由晶畴和非晶畴的混合物化学组成、超微观结构和电子结构,如下图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其非晶态/晶态异质结构的形成促进了活性中心的暴露,具有较高的活性中心和最佳的含氧物种吸附能;并发现了界面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界面催化。此外,CoV-Fe0.28催化剂中Co、V和Fe离子的协同作用,调控了局部原子配位环境和电子结构,从而为这一基本反应步骤提供了最佳的热力学势垒,相比商用的二氧化钌催化剂,展现出更加优异的OER活性。本研究在界面催化方面丰富了界面科学和催化理论,对高效开发新型氢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郝晓东博士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科学高等研究所,师从国际著名电镜专家几原雄一(YuichiIkuhara)教授。于年以陕西科技大学青年拔尖引进人才,加盟许并社教授团队。郝晓东博士主要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的超微观结构表征平台-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JEMGRANDARMF),实现皮米尺度下对纳米功能材料的超微观组织、成分和结构的深度表征和分析,构建其与催化、能源等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陕西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单位,郝晓东副教授、刘彬教授和颜清宇教授共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这是学校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代表着陕西科技大学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项,省部级以上奖励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篇,EI收录期刊论文篇;共获授权专利项。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前50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739.html